作者: 孙涛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5-04-07 09:16
在郓城县双桥镇,有一处被苍松翠柏环绕的葛垓烈士陵园。清明时节,微风轻拂,松柏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壮烈故事。踏入陵园,记者便感受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六棱柱形的砖结构革命烈士纪念塔巍峨矗立,塔身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令人敬畏的力量。
多年来,郓城县各界人士始终铭记先烈功绩,每逢清明等重要时节,都会组织人员前来祭扫。4月3日,清明节前夕,郓城县委宣传部全体人员整齐列队,神情庄重地来到葛垓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活动。
时间回溯到1947年。这一年,刘邓大军勇破黄河天险,7月8日成功解放郓城。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一个突击加强连的194名指战员为了胜利不惜抛洒热血,壮烈牺牲。
当时,在三官庙做饭的炊事员前往前线送饭,惊见战友们全部牺牲。他悲痛万分,将热饭放置在阵地,边哭边沉痛祭奠逝去的战友。为了让烈士们得以安息,葛垓、三官庙等附近村庄的老百姓纷纷行动起来,自发组成担架队,将烈士遗体从战场上小心翼翼地抬到三官庙村西。
村民们怀着崇敬与悲痛,主动捐出为家中老人准备的寿棺装殓烈士。因寿棺数量不足,不少群众甚至摘下自家门板、找来木料紧急赶制棺材。最终,这194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长眠在了三官庙村西50米处。炊事员临行前,留下一把军用水壶和一个背包以表谢意,随后便随大部队继续奔赴战场。只是岁月悠悠,这两样饱含情谊的纪念品如今已不知所踪。
1964年,武安公社干部吴光亭带领群众自发捐砖、捐物、捐工,任怀、何庄、葛垓、葛营等9个村的群众积极响应,每人捐献一块砖,齐心协力建成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座高1.06米,塔身高5.4米,整体共高6.46米。1967年,郓城县政府对纪念塔及周边设施进行改建。1984年8月13日,纪念塔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17年3月20日,在市派驻葛垓村第一书记张友勋的协调下,双桥镇党委政府、县民政局、葛垓村委与爱心人士携手,对纪念塔进行修复,还新建了烈士墓、广场和绿化景观。
当日上午8时,庄严的国歌声在陵园内奏响,祭扫仪式正式拉开帷幕。郓城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缓步走向纪念碑,郑重地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并仔细整理缎带,寄托对先烈们的无限追思。全体人员肃立默哀,深切悼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英勇牺牲的革命英烈。
祭扫仪式结束后,和平新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尚臣详细地为大家讲述陵园的历史背景与英烈事迹,在场党员干部认真聆听,深受触动。随后,大家仔细清扫陵园内的落叶和杂物,认真擦拭烈士墓碑,并敬献鲜花。
除了郓城县委宣传部,我市社会各界人士也常怀崇敬之心前来祭扫。这里已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长眠于此的194名烈士,大多未能留下姓名,但他们用生命铸就的信仰丰碑,用热血浇灌的自由之花,将永远绽放。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继承先烈遗志。
记者 孙涛 通讯员 赵考壮